Why Nostr? What is Njump?
2024-08-28 13:13:59

星汉灿烂 on Nostr: 张议潮传奇 这是一个小人物的故事,要从一场惨烈的激战说起。 ...

张议潮传奇
  这是一个小人物的故事,要从一场惨烈的激战说起。

      公元751年,安西都护府精锐大半折损于怛罗斯之战,两万四千人死伤大半。一时间风雨飘摇。但这并非根本性的大事,两万人的折损,在唐朝鼎盛之时算不上什么大事。仅仅两三年后,安西都护府又开始了征伐威慑周边小国的大规模征战。(怛罗斯之战失败的主要原因是葛逻禄族雇佣兵一万人反水,从安西军背后进攻,打乱了部署,使得安西军军阵崩溃。但这绝不是葛逻禄最后一次背叛唐王朝。)

      但天有不测风云,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朝在河西、陇右征兵, 安西兵组成“安西行营”奉诏平叛, 帮助收复了两京。安西都护府乃至于整个西北大规模的抽调精锐入内平叛。

使尚婢婢(吐蕃官爵类唐,这位也是吐蕃大将)之后,双方恨意不绝的激战了二十四年。(注2) 而论恐热作为吐蕃帝国最佳猪队友,更是产生了“河西一带我大吐蕃帝国之下的汉人都是我的两脚羊和移动军粮”的错觉,狂性大发之下隔三差五的抢劫河西诸州。 这种令人赞赏的敬业助攻无疑把河西一带的番汉顺民(旁边:卧槽,你的苛捐杂税老子都交了,现在还不打算给条活路?老子跟你拼了!)继续推向张议潮的起义军一方。这中间甚至包括了吐蕃官方认可的河西僧众。以河西都僧使吴洪辩(此处名字与官职记不清了,等我回去查查)为首的河西佛教信徒为张议潮提供了大力支持。未来的几十年间,这些大好健儿的鲜血将洒满河西故土。(注3)
--------------------------------------------------------------------------------

凉州而不得。直到张议潮派侄子张淮深率七千番、汉健儿组成的大军三年血战,克复凉州后,唐朝的统治势力才重新回归。

      《张义潮变文》中有很多章节描写了凉州之战的起始之战。描述战场时说:“分兵两道,裹和四方。人持白刃,突骑争先。须臾阵和,昏雾张天。”描述战士的勇敢:“汉家持刃(敦煌史料明确提到张议潮在凉州之战中,已经组建了一支陌刀队。此处应是对陌刀的生动描写。)如霜雪,虏骑天宽无处逃,头中锋矢陪垅土,血溅戎尸透战袄。”描写战阵说:“我军遂列乌云之阵,四面急攻,蕃贼糜狂,星分南北;汉军得势,押背便追。不过五十里之间,杀戮横尸遍野。”最终,张淮深取得了战斗的胜利。但凉州为吐蕃经营了很长时间,又是城高墙厚的军事重镇,归义军用了三年才收复凉州。 此时,归义军达到历史上的巅峰。

      归义军此时实际掌握六州,其中伊州(今哈密地区)拥有大片绿洲,为西域东边的重要门户。西州(安西都护府旧址)---伊州---瓜州(今甘肃安西东南)---沙州(今甘肃敦煌县城西)---灵州(今酒泉,彼时为唐朝朔方节度使治下)---甘州(今张掖)---凉州(今武威)---长安(今西安),这条线路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路(过西州后西行则分为三条线路,此处不再赘述),为归义军所打通。陇右(在唐朝,陇右这个地名相当于今天的西北,包含陕甘宁青等外加西域都护府治下的大半个西域。)重新获得了与中央直接的联系。 不至于让大唐沦为半身不遂甚至截肢。

      整个河西的腥膻之气虽然说不上为之一扫而空,但至少在西北留下了一点点汉文明的火种。尤其是作为归义军核心的瓜、沙二州,在此后的一百年间,始终是一盏孤悬海外的明灯。 之前的河煌犹如人间炼狱,吐蕃肆虐,民生凋敝。和大唐治下的欣欣向荣截然不同。 是张议潮以区区普通人的身份,经过毕生奋斗,终于重新让河煌的六郡十一州重新恢复了和平与安定。汉人终于是汉人,不再是低人一等的牲口和奴隶。
   但辉煌下潜藏着阴影的暗流。除了核心统治的五州外,其他的五州大多是当地部族首领归附归义军的形势,这就意味着他们的忠诚非常有限。一旦动乱到来,这些拥兵自重的部落能否继续听从归义军指挥,尚未可知。而“六郡”中的凉州,实际上唐朝觊觎已久,绝不会让它成为归义军的领土。(注4)
----------------------------------------------------------------------
      注4:凉州的归属问题
      作为陇右兵家必争之地,凉州是各方都试图掌控的锁钥之地。谁掌握凉州,谁就可以东入长安,或西去西域。唐朝的几代皇帝无不渴望收复凉州,但此时大唐的强盛已成过眼云烟。各地的节度使拥兵自重,听调不听宣。实际上此时的唐朝既无力收复凉州,更没有办法在凉州建立稳固的统治。 所以归义军收复凉州,最高兴的当然是唐朝。归义军不愿轻易的让出苦战三年才得来的凉州,但大义之下不得不做妥协。最后达成的协议是---凉州由唐朝派官员驻军与归义军共治。唐朝并没有意识到归义军政权的稳定性有多重要,于是,当若干年后朝廷玩弄权柄导致归义军内乱的时候,凉州再次沦陷。
--------------------------------------------------------------------------------

      张议潮绝不是割据地方的军阀,归义军直接向唐王朝效忠,并获得了唐王朝的认可。张议潮本人被册封为归义军节度使。然而因为归义军与唐朝的依附关系过于紧密,导致了归义军受到了朝廷玩弄权术的直接危害。而张议潮所依仗的河西豪门张氏、李氏、索氏,固然为归义军贡献了子弟的鲜血和世代累积的物力人力,却同样为权力的失衡留下了伏笔。(注5)
--------------------------------------------------------------------------------------------

      注5:唐朝在对待归义军问题上的严重失误
      事实上虽然归义军和以张议潮为首的河西张氏效忠唐朝,但唐朝依然对其多有不满和警惕。
      张议潮在自己的辖区自称河西节度使而不是归义军节度使,被朝廷认为是严重的不恭。事实上此时河西的唐朝势力名存实亡,全靠张议潮在支撑。至少归义军在各藩镇中的表现已经是非常忠诚了,但朝廷因为安史之乱和藩镇叛乱的缘故,依然对归义军不信任。

      在凉州归属问题上,朝廷又多次伸手,等同于是强行夺取了归义军的胜利果实。之前提到过,归义军起义的时期,刚好是吐蕃受到大内乱和瘟疫天灾等诸多打击,崩溃毁灭的时期。然而即使如此,唐朝本身却并没有对河西投入太多军力来收复失地(或者说没有能力投入太多军力)。 作为重大战果的“收复三州七关”,实际上是吐蕃降将主动献上。而为后世感慨不已的收复河西,其实是归义军以一己之力办到的,难度与三州七关,不可同日而语。

      在这种情况下,唐朝朝廷最好的选择应该是积极笼络拥护归义军与张氏,依靠其作为代理来统治河西。然而唐朝朝廷继续拒绝相信归义军的忠诚,最后直接导致了归义军政权的严重内乱。大好局面付诸东流,归义军的控制区一度萎缩到瓜、沙二州。

      而唐朝朝廷并没有意识到错误,反而继续我行我素。讽刺的是,如此玩弄权柄、将赤胆忠心其如草芥的唐朝作为政权,崩溃在了归义军之前。
--------------------------------------------------------------------------------

      在唐朝的施压下,张议潮起事成功后,不得不将兄长张议谭送入长安为质。公元867年,张议谭老病卒于长安。张议潮不得不在归义军危机四伏需要继续花时间精力整合内部的情况下“主动”入朝为质。这一去,他再也没有回到故乡。


--------------------------------------------------------------------------------
      写张议潮的故事,是一件极其痛苦而不愉快的事。这和东汉耿恭时期那种类似“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恢弘气势完全不一样。 耿恭再落寞,至少有窦宪、班超等人和他一起努力,有鲍昱(“今使人于危难之地,急而弃之,外则纵蛮夷之暴,内则伤死难之臣。此际若不救之,匈奴如复犯塞为寇,陛下将何以使将?”)这样的人为他鸣不平。那是一个时代奋发的志气。而张议潮所处的整个时代都是灰暗无光的。

      他的家乡沦陷于吐蕃的铁蹄下,幸存者除了毫无尊严的乞求活下去外并没有任何其他诉求,甚至有时宁为太平犬而不得。
      他的敌人强大到近乎难以战胜,前期是十几万甚至几十万的吐蕃军队大规模混战,后期是肃州龙家(这里的家是一种表示方法,这些都是非汉人的其他民族部族)、仲云家、甘州回鹘、西州回鹘、吐蕃残余势力等虎视眈眈,稍有不慎,败亡即在瞬间。
      他的大唐在收复河西的惊喜之余对他百般提防,这种不仅不是援助之手反而是不信任的目光让他近乎无力承担。
      他的时代充满了风云际变,坚守忠义的人固然会得到赞赏,但更多的是讥讽,忠义在这个时代比不上一支私兵,甚至比不上一柄武器。

      他环顾四周,除了身边一起经历苦难的同袍外,并没有其他同行者。这注定是没有援助的奋斗,同行者一个接一个倒在了路上。可是要活啊,人总要活下去,一定要活下去。想要带着尊严被当做人,在这个时代的确是一个可以为之而奋斗,可以为之而死的终生梦想了。张议潮创立的归义军,是河西汉人的旗帜,但不仅仅只属于汉人。它属于每一个愿意在此生活的人,无论番汉。


   “ 初,帝王失位,风云变作。 
强雄贵功业而贱人命,恃三尺剑,征诸天下,老弱欲偷生而终乱离,沥血荒野,枯骨相藉。 
是时天地为熔炉,万物为薪炭,血泪并煎于其中。 
是以英雄有悲世之歌,继而振拔威武,扫荡风云,立南北二朝,握天下之柄” 
-----《九州缥缈录.蛮荒》(此为小说,并非史料) 

      有的人,即使生在无边的黑暗中,也绝不会放弃对光明的追求与向往。没有光明,便自己生火,以身为薪,阳中生阳。纵然燃尽了自己,却带来了光与热的伟力。我中华五千年之所以依然为中华,正是这样以身为薪,点燃自己的肉体与灵魂的人,用毕生心血捍卫而来! 

      张议潮在长安度过了生命中最后的六年。这六年锦衣玉食但不复自由的闲散生活中,不知他作何感想。骐骥进了牢笼,会不会因为失去驰骋的自由,因而凝神远眺,怅然若失? 然而我相信,他这一生,从未后悔过。 

--------------------------------------------------------------------------------
      公元872年,一代奇男子张议潮病逝于长安。他死后,归义军陷入了严重的内乱中。后来虽然再次复兴,却也再不复昔日之辉煌气象。 



      张议潮与耿恭,逆潮而上甚至改变整个大趋势的英雄。然而作为风云激荡之时的英雄,也要付出很多代价,舍弃很多东西。 还是那句话,这种毅然决然对抗命运的渺小身姿,正是人类伟大光辉闪烁的时刻。 


转自微信公众号作者:元狩四年
Author Public Key
npub196mkkdg5pl93gfhjdkk649k8m6hwcp4lcmnkjngmgq80wevs5agqnuqc6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