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阔星空 on Nostr: ...
这里是国人对唯心主义典型的理解,把主动观测理解是一种虚无缥缈的唯心,我的理解,心本身就是量子层面的活动,当观测量子运动时,实质是量子间的互相干涉,引起波函数的坍塌是情理之中的。
测量导致波函数的坍缩?五蕴(色、受、想、行、识)皆空,无有自性!
原创 加油典故 量子科学
波函数坍缩,让人云里雾里,搞你半天摸不着北。以玻尔为首的哥本哈根学派,是这样描述波函数坍缩的:在测量过程中,量子系统的波函数,从多个可能状态的叠加,瞬间坍缩为一个确定的状态。但是,当我们仔细琢磨,会发现这个理论存在着大问题。波函数坍缩的直观解释与哲学困境哥本哈根学派告诉我们,波函数是描述量子系统状态的数学工具,它包含了系统所有可能的状态及其概率分布。当我们对某个物理量进行测量时,波函数就像含羞草那样,瞬间坍缩为测量所得的确定值。这在直观上看,似乎颇为合理。譬如,当我们用照相底片捕捉电子的踪迹时,那亮点便是电子位置的确定体现,波函数似乎也在此刻坍缩于那一点之上。但是,当我们仔细推敲这一说法时,便会发现其中暗藏的问题。对粒子的测量,无非是粒子与仪器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量子系统与环境之间的信息交换。那么,为何这种相互作用在某些情况下会导致波函数的坍缩,而在其他情况下却不是如此呢?电子撞击普通材料或穿过栅栏时,波函数依然保持其原有的弥漫性;而一旦撞上照相底片,波函数却如受惊的鸟儿,瞬间收敛于一点。这其中的奥妙,难道仅仅因为照相底片能够“看到”电子,而普通材料或栅栏却“视而不见”吗?显然,这样的解释难以令人信服。物理学,作为一门研究客观世界的学科,有两个最起码的要求:一是客观实在要独立于观察者,二是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哥本哈根学派对于测量的定义,却似乎将观察者的角色悄然融入其中,使得量子力学在一定程度上带上了主观的色彩。这明显违背了物理学的根本原则,必然会引发巨大争论。波函数坍缩的不同解释面对哥本哈根学派的波函数坍缩理论所引发的哲学困境,科学家们纷纷尝试提出不同的解释来自圆其说。一种观点认为,根本不存在所谓的波函数坍缩。他们认为,波函数只是描述量子系统状态的一种数学工具,坍缩只是我们为了方便计算而引入的一种近似处理。在真实的量子世界中,系统始终保持着它原有的弥漫性状态,只是我们通过测量所获取的信息有限,无法完全描述系统的真实状态而已。这种观点,符合常理,但无法解释为何在某些情况下,我们会观察到波函数的坍缩现象。有一种极端又流行的观点,提出了平行宇宙理论(也叫做多宇宙假说)。他们认为,每当我们对量子系统进行测量时,宇宙便会分裂成无数个分支,每个分支都对应着一种可能的测量结果。在平行宇宙理论中,波函数从未坍缩,只是我们身处其中的一个分支中,无法观察到其他分支的存在而已。这个理论,颇具想象力,深得科幻小说创作者的青睐,因过于离奇而备受争议。很可惜的是,它能够解释波函数坍缩的表象,但无法被实验证实。测量一次,宇宙便分裂一次,这样亏血本的买卖,不知道造物主会不会干。还有人将意识引入了量子力学的解释之中。他们认为,意识是量子力学的基础,是波函数坍缩的触发因素。这个观点,最早由美籍匈牙利物理学家冯·诺依曼在他的经典著作《量子力学的数学基础》中提出。他认为,在量子测量中,只有意识的参与,才能使波函数产生确定的结果。这种解释,带有明显的唯心主义色彩,因此在科学界引起了不小的争议。维格纳等人进一步发展了这一理论,提出了更为复杂的非线性方程,来试图解释意识在量子测量中的作用。但是,这种将意识作为物理过程,来解释量子现象的搞法,与科学理论的客观性和可重复性原则相悖,并未得到广泛认可。探究波函数坍缩的科学态度面对波函数坍缩的种种解释,我们不禁要问:究竟何为真相?或许,答案并不在于我们能否找到一个绝对正确的解释,而在于我们能否以一种科学的态度去深入探究这一问题。首先,我们必须明确,科学必须满足两个前提:一是存在着独立于我们自身的客观世界,二是存在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意识,作为人类认知世界的一种方式,只是我们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一种表现而已。它无法成为量子力学的基础,更无法决定波函数的坍缩与否。因此,在探究波函数坍缩的问题时,我们必须摒弃任何主观臆断和唯心主义的观点,坚持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以科学方法为手段。其次,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测量的本质。测量,并不是一种单纯的观察行为,而是一种信息获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通过与量子系统的相互作用,获取了系统某些方面的信息,但同时也对系统造成了不可避免的干扰。这种干扰,可能正是导致波函数坍缩的罪魁祸首。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这一问题,我们可以借鉴量子退相干理论的研究成果。量子退相干理论认为,量子系统的叠加态,在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后,会逐渐失去相干性,从而转变为经典确定的状态。这一过程,虽然并未直接解释波函数坍缩的机制,却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理解量子测量和波函数演化的科学解释。我们还需要认识到,量子力学作为一门探索微观世界规律的学科,它本身就充满了不确定性和概率性。这种不确定性,正是量子力学与经典物理学的根本区别之一。因此,在探究波函数坍缩的问题时,我们必须充分考虑到这种不确定性,避免将经典物理学的思维方式和理论
Published at
2025-01-03 07:06:53Event JSON
{
"id": "88ef8a8b93bfaab48bd413b0a353c1b23d6b4857b268e75923da37d40bf10ba6",
"pubkey": "8e03da9e2dc80b249fc33ea3c2b827069f3012055c48e77f59575b8b6234bf90",
"created_at": 1735888013,
"kind": 1,
"tags": [],
"content": "这里是国人对唯心主义典型的理解,把主动观测理解是一种虚无缥缈的唯心,我的理解,心本身就是量子层面的活动,当观测量子运动时,实质是量子间的互相干涉,引起波函数的坍塌是情理之中的。\n\n测量导致波函数的坍缩?五蕴(色、受、想、行、识)皆空,无有自性!\n原创 加油典故 量子科学\n\n\n波函数坍缩,让人云里雾里,搞你半天摸不着北。以玻尔为首的哥本哈根学派,是这样描述波函数坍缩的:在测量过程中,量子系统的波函数,从多个可能状态的叠加,瞬间坍缩为一个确定的状态。但是,当我们仔细琢磨,会发现这个理论存在着大问题。波函数坍缩的直观解释与哲学困境哥本哈根学派告诉我们,波函数是描述量子系统状态的数学工具,它包含了系统所有可能的状态及其概率分布。当我们对某个物理量进行测量时,波函数就像含羞草那样,瞬间坍缩为测量所得的确定值。这在直观上看,似乎颇为合理。譬如,当我们用照相底片捕捉电子的踪迹时,那亮点便是电子位置的确定体现,波函数似乎也在此刻坍缩于那一点之上。但是,当我们仔细推敲这一说法时,便会发现其中暗藏的问题。对粒子的测量,无非是粒子与仪器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量子系统与环境之间的信息交换。那么,为何这种相互作用在某些情况下会导致波函数的坍缩,而在其他情况下却不是如此呢?电子撞击普通材料或穿过栅栏时,波函数依然保持其原有的弥漫性;而一旦撞上照相底片,波函数却如受惊的鸟儿,瞬间收敛于一点。这其中的奥妙,难道仅仅因为照相底片能够“看到”电子,而普通材料或栅栏却“视而不见”吗?显然,这样的解释难以令人信服。物理学,作为一门研究客观世界的学科,有两个最起码的要求:一是客观实在要独立于观察者,二是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哥本哈根学派对于测量的定义,却似乎将观察者的角色悄然融入其中,使得量子力学在一定程度上带上了主观的色彩。这明显违背了物理学的根本原则,必然会引发巨大争论。波函数坍缩的不同解释面对哥本哈根学派的波函数坍缩理论所引发的哲学困境,科学家们纷纷尝试提出不同的解释来自圆其说。一种观点认为,根本不存在所谓的波函数坍缩。他们认为,波函数只是描述量子系统状态的一种数学工具,坍缩只是我们为了方便计算而引入的一种近似处理。在真实的量子世界中,系统始终保持着它原有的弥漫性状态,只是我们通过测量所获取的信息有限,无法完全描述系统的真实状态而已。这种观点,符合常理,但无法解释为何在某些情况下,我们会观察到波函数的坍缩现象。有一种极端又流行的观点,提出了平行宇宙理论(也叫做多宇宙假说)。他们认为,每当我们对量子系统进行测量时,宇宙便会分裂成无数个分支,每个分支都对应着一种可能的测量结果。在平行宇宙理论中,波函数从未坍缩,只是我们身处其中的一个分支中,无法观察到其他分支的存在而已。这个理论,颇具想象力,深得科幻小说创作者的青睐,因过于离奇而备受争议。很可惜的是,它能够解释波函数坍缩的表象,但无法被实验证实。测量一次,宇宙便分裂一次,这样亏血本的买卖,不知道造物主会不会干。还有人将意识引入了量子力学的解释之中。他们认为,意识是量子力学的基础,是波函数坍缩的触发因素。这个观点,最早由美籍匈牙利物理学家冯·诺依曼在他的经典著作《量子力学的数学基础》中提出。他认为,在量子测量中,只有意识的参与,才能使波函数产生确定的结果。这种解释,带有明显的唯心主义色彩,因此在科学界引起了不小的争议。维格纳等人进一步发展了这一理论,提出了更为复杂的非线性方程,来试图解释意识在量子测量中的作用。但是,这种将意识作为物理过程,来解释量子现象的搞法,与科学理论的客观性和可重复性原则相悖,并未得到广泛认可。探究波函数坍缩的科学态度面对波函数坍缩的种种解释,我们不禁要问:究竟何为真相?或许,答案并不在于我们能否找到一个绝对正确的解释,而在于我们能否以一种科学的态度去深入探究这一问题。首先,我们必须明确,科学必须满足两个前提:一是存在着独立于我们自身的客观世界,二是存在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意识,作为人类认知世界的一种方式,只是我们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一种表现而已。它无法成为量子力学的基础,更无法决定波函数的坍缩与否。因此,在探究波函数坍缩的问题时,我们必须摒弃任何主观臆断和唯心主义的观点,坚持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以科学方法为手段。其次,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测量的本质。测量,并不是一种单纯的观察行为,而是一种信息获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通过与量子系统的相互作用,获取了系统某些方面的信息,但同时也对系统造成了不可避免的干扰。这种干扰,可能正是导致波函数坍缩的罪魁祸首。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这一问题,我们可以借鉴量子退相干理论的研究成果。量子退相干理论认为,量子系统的叠加态,在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后,会逐渐失去相干性,从而转变为经典确定的状态。这一过程,虽然并未直接解释波函数坍缩的机制,却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理解量子测量和波函数演化的科学解释。我们还需要认识到,量子力学作为一门探索微观世界规律的学科,它本身就充满了不确定性和概率性。这种不确定性,正是量子力学与经典物理学的根本区别之一。因此,在探究波函数坍缩的问题时,我们必须充分考虑到这种不确定性,避免将经典物理学的思维方式和理论",
"sig": "7cdd74e52f794e65955472b0fe6cf86f4015a418da288f45faed510b427ee5a0d93dd7a29ee3babf78bc165dcb14318d7bfa5a0b44e87707dea11ce46f4301b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