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奇冤基辛格——美国也输掉了冷战
作者 龙马 授权发布
2023年底,“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亨利·基辛格去世,享年100岁。中国官方生前对他给予礼遇,死后致以敬意。
然而,许多西方媒体却气势汹汹地谴责和批判这位老人。
《赫芬顿邮报》报道说,“基辛格,美国最臭名昭著的战犯死于百岁”(Henry Kissinger, America’s Most Notorious War Criminal, Dies at 100)
《纽约时报》发表题为“伪君子基辛格”(Henry Kissinger, the Hypocrite)之类的长文。 在该报“基辛格去世,他塑造了国家的冷战历史”一文中,大部分篇幅都在“揭露”以基辛格为代表的美国冷战“黑历史”。
《华盛顿邮报》在11月30日刊发一篇文章,连篇累牍引用一位纯属历史和政治门外汉的著名厨师的评论,痛骂基辛格,“绝不原谅”“该活活打死他”“送上审判席”。
美联社的报道称,“基辛格对拉美残暴政权的支持仍然困扰拉丁美洲”。
CNN有评论文章说,“克里斯托弗·希钦斯说的是对的”。作家希钦斯说基辛格是“战犯”。文章作者说“对实际记录冷静分析后,肯定会得出结论:说得对”
——但作者其实并未做“冷静分析”,只是当了复读机。作者说“从罗斯福到乔治·马歇尔再到卡特,其他美国政策制定者表明,国家利益和更高的道德目标并不矛盾”,而基辛格“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大西洋月刊》文章说,“基辛格对人类苦难的无视最终既是道德上的失败,也是战略上的失败。”
加拿大《多伦多星报》刊文说“社交网络在狂欢”,“那些传统媒体的‘功过两分论’说明他们根本不了解公众意见”;文章里充满了咒骂。
加拿大《环球邮报》刊登文章,“基辛格留下了冷酷地缘政治算计的有毒遗产”,声泪俱下地将当时地球的大多数战争和政治惨剧全都归咎于基辛格。“他带来数百万人死亡”。
英国BBC文章说“基辛格在柬埔寨留下炸弹和混乱的遗产”。卫报的多篇文章也贬损基辛格,类似以上风格。
那些“功过两分”的评论和报道,自然也加入了如上批评。
路透社号称所谓“价值中立”,“诚信、独立、无偏见”,“提供公正和可靠的新闻服务”,连对恐怖分子都打引号以表示“引用他人”,但是在它的报道中,在“世界各地悼念”的段落里,并没有陈述来自英、法、德、日、意以及欧盟等外国前任和现任官员的悼词——仅仅、仅仅只引用了三个外国的致敬:俄国普京和以色列内塔尼亚胡。要知道在西方网络的片面宣传中,内塔尼亚胡恨不得被描述成“希特勒”了——然后就笔锋一转开始引用批评言论。
有少数文章和报道为基辛格辩护。每日邮报的独家报道比较深刻:“亨利·基辛格是跨越一个世纪的巨人”(作者Niall Ferguson),有此就不用多说基辛格的那些成就了。那么:
他们在骂什么?
异口同声的骂声是谴责基辛格在冷战期间的行为。
一
比如指责“基辛格对柬埔寨的狂轰滥炸”“破坏了柬埔寨的中立”“导致战争扩大到柬埔寨”“B-52地毯式轰炸,投下超过二战的炸弹”“死亡无数平民”“激起反美情绪”“因此造成红色高棉崛起”“导致上百万人死亡”。
然而这是彻底的谎言和误导。
——是北越将柬埔寨作为进攻南越的跳板,破坏了柬埔寨的中立,将战争扩大到柬埔寨。基辛格建议轰炸那里的军事基地只是应战,正如第一次、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攻入荷兰比利时卢森堡,迂回作战,迫使同盟国在那里应战。是德国破坏了中立国地位。没有正常人为此谴责同盟国。
专业历史学家知道,早在古巴革命成功、美国示弱未直接干涉之时,北越就制定了武装击败南越的方针,并且决定介入“中立国”老挝柬埔寨,甚至还有领导整个“大中南半岛”的想法。这个事实起点和基辛格毫无关系。
——美国在柬埔寨投下的炸弹很多(没有“二战”那么多),但是主要是在人迹罕至的地区。空军为了展示自身的价值和执行力,装弹起飞,然后将许多炸弹倾泻在湖泊和荒野中。(Earl Tilford《Crosswinds》)
人们一次又一次提起著名的轰炸乃良镇事件、萨昂镇事件。但这是误炸。最知名的这两次误炸事件共有几百人牺牲。除此以外再无其他事件为人所知。这和舆论抨击的“五万”“十五万”“几十万人”牺牲不成比例。联合国调查官埃奇森(Craig Etcheson)说,他对亲身经历过那段战争历史的人做过几千次采访调查,描述到美国轰炸造成伤亡的事“屈指可数”。
由于历史悲剧导致资料缺失,那么扩大计算,他认为也许有“几千平民”因为美国轰炸而死。要注意的是,这也是因为对手采取“军民不分”的战法带来的结果。如果不是故意纵容或者有意无差别的轰炸,那么责任应该由对手承担。
根据众多柬埔寨目击者的叙述,红色高棉向城镇平民发射毫无精确可言的火箭弹,或者用大炮随意轰击。即便如此,大多数平民仍然涌向城镇,因为红色高棉的做法是解体家庭,将夫、妻和孩子各自分离统管,人人劳役,以“建设新世界”。阻止红色高棉进攻的理由是充分的。这种必要性在1970年朗诺将军政变,成立高棉共和国,试图领导柬埔寨的时候就已经足以料到;哪怕当时红色高棉的势头还没有那么猛,威胁柬埔寨的主要是外来的越南军队。
——批评者说“因为轰炸导致人民反美、进而导致红色高棉崛起”,也完全不实。根据越南官方发布,今天越南人、老挝柬埔寨和外国人都能看到的光荣战史,是北越军队在柬埔寨攻城略地,占领了大片地盘,然后移交给红色高棉,作为征兵动员区域严格管理。在这个过程中,大批平民逃往柬埔寨高棉共和国政府控制区。所有统计数字都说明,美国轰炸造成的平民伤亡只占内战伤亡的小部分。如果内战中其他角色造成的伤亡更多,那么按照“带来仇恨”“带来力量”“民心所向”的逻辑,反对红色高棉的人将会更加壮大、更有力量,并且赢得内战。
——有人说轰炸导致美国疏远了西哈努克,让人们聚集在西哈努克为之背书的红色高棉旗下。但历史资料很清楚,在越南和红色高棉控制区,西哈努克并没有实际的影响和控制力。在1975年4月高棉共和国政府垮台之前一周,它还控制全国所有的大中城市,管辖约六百万人口和绝大多数GDP。红色高棉管辖大约百万人口。许多人扶老携幼逃往高棉共和国控制区。如果西哈努克的反高棉共和国呼吁很有效,人口的流向不会是这样。
——还有人说人们逃往高棉共和国统治区是因为害怕“美国轰炸”。但在1975年4月,轰炸早已停止很久(军事形势也已经随之大变),根据美国国内的要求,也不会再恢复。从内战的情景来看,在高棉共和国区域也未必就能躲避来自敌军的炮轰和火箭、炸弹袭击。人们逃往政府军控制区是因为害怕家庭离散,被征兵和劳役,或者被枪毙。
还有人说“美国轰炸使红色高棉变得激进”。但红色高棉很快就枪毙了大多数越南培训出来的干部。他们对自己人都如此极端,这不是和美国打交道的结果。实际就是他们自身的意识形态太激进。
在反战压力下,高棉共和国的军援已经枯萎。相反红色高棉的外援却依然充沛。高棉共和国是被拥有苏系防空导弹和高射炮、水雷、大炮和轻重火力的军队打败的——这些武器是柬埔寨农村地区既不可能生产,根据其财力也无法购买到的。所谓“内战”其实本来就是外部角力的结果——也许基辛格曾想做出干预,但美国国情上并没有相应的意志和执行力。
从六百万人对一百万人的政治对比和后来的人道主义代价看来,其实成本最低的解决办法就是军事方案。但是这个刚独立的年轻国家,外援中断,人民和政府也没有经验,缺少现代化的管理能力,从而在内战中遭到了失败。而曾经弱小的韩国在美国的帮助下获得了生存机会,随着时间流逝而发展为成熟国家,但是当年的柬埔寨没有得到机会。
这都不是基辛格的错。他或许试图影响结果,避免灾难,但是出于美国反战主义和孤立主义的国情民情,美国做不到,这就是答案。
二
同样激烈的指控是,在1971年的孟加拉(原东巴基斯坦)独立战争中,基辛格“支持、纵容”巴基斯坦在孟加拉的种族灭绝,并为之“非法提供武器”,导致“三百万人死亡”。这也同样不成立。
所谓“三百万孟加拉人死亡”的数字来自苏联《真理报》,是创作人员远程一拍脑袋写出来的。新生的孟加拉国有意采用了这个数字。实际数字远低于此,根据历史学家的研究,死亡人数从最低的几万人到较多认可的几十万人不等。
血腥的冲突来自积怨已久的内部矛盾、伤亡惨重的偶然台风灾难对人民心理的巨大冲击,以及苏联和印度的早期工作。冲突发生之后,美国能做的事情很少。孟加拉人首先屠杀了亲巴基斯坦的少数族群比哈儿人。巴基斯坦则以铁腕手段强硬回击。冲突双方都有自己的凶悍风格,不会受美国这样的外人轻易指挥。巴基斯坦不由分说地杀死很多孟加拉人;而支持巴基斯坦的比哈儿人被孟加拉人杀害的总人数,据称在几万到十几万人之间。
美国或许能在早期从语言上谴责巴基斯坦(巴人在其“主权领土”内行动),但很显然这无济于事。
除了添油加醋参与其中的印度和苏联(比如严重夸大伤亡,以此增加仇恨或者影响世界舆论;又比如事先暗中输送武器和培训极端团体,直到最后卷入战争),其他和这里不相关的国家,或者其他强国,都没有能采取特别的紧急措施、制止事态发展。美国真能有效干涉介入这样的外国冲突之中吗?
尤为恶劣的是,批评者移花接木,将冲突后期孟加拉局势已定,事态发展到印巴战争阶段,美国鼓励第三国军援巴基斯坦的行为,描述为“基辛格让美国支持巴基斯坦种族灭绝”。美国希望巴基斯坦不要在印巴战争中倒下,让第三国(包括中国等国)援助巴基斯坦,和“在孟加拉种族灭绝”不是一回事。时间地点和情形都不同。混淆二者的学者和媒体是在有意误导人。
所以,所谓“基辛格该对孟加拉种族灭绝负责”也只是恶意诋毁,拿人类悲剧当自己的政治工具。
三
第三个案例是印尼入侵东帝汶事件。1975年的时局,整个中南半岛已经陷落;而东帝汶将脱离葡萄牙。这是在葡萄牙发生左翼政变以后不久发生的事情。东帝汶前途未定,印尼当局有地方沙文主义思想,同时也害怕东帝汶的极左组织成长为威胁——东南亚有三个国家刚刚被攻垮;东帝汶的温和派在内战中被击败,已经逃入印尼避难。
福特总统和基辛格国务卿在12月6日中午到达雅加达,执行“顺便路过”的工作访问。然后他们在会谈后被告知,印尼将会在东帝汶采取行动。
批评者说,基辛格“批准”“支持”了印尼在东帝汶的“种族灭绝”。然而,印尼只是告知了自己的干涉计划,他们显然绝不会说,“告诉你们,我们要去干种族灭绝”。当时东帝汶还不是一个国家,名义上还是葡萄牙的海外省份。同时,东帝汶的内战也波及到了印尼,让印尼有了冠冕堂皇的借口。
此前印度也曾出兵葡萄牙的殖民地果阿,取消了当地的殖民地地位。
在这种情况下,记录显示,基辛格是在离开印尼之前才被突然告知此事的。如果是这样,外交官在短暂时间内又能如何回复?基辛格回复说“理解印尼立场”。但他并没表示过“鼓励,支持”等态度。历史证明,战争发展的血腥动向超过了印尼当局当时的意料之外,更不要说被搞突然袭击的基辛格了。
必须强调的是,印尼是欧佩克组织的早期成员国,在当时的石油出口市场曾经小出风头。而在1973年、1974年,沙特等多个阿拉伯产油国联合发起针对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石油禁运。美国油价高涨,通货膨胀猛升,股市暴跌市值减半,经济陷入衰退,民众生活非常紧张。到1975年,美国的经济和石油问题还远没有恢复正常。此外,印尼不仅是石油的供应国,也是橡胶等重要战略资源的出产国;在威尔逊-罗斯福主导设计的国际秩序下,印尼的经济方针将由印尼自己决定。
在当时,沙特等产油国也是反对苏联的国家。既然当沙特做出决定对美国石油制裁时,美国只能慢慢商谈,忍受长期的危机,并不能“阻止”“限制”沙特的主权决定——那么,同为欧佩克国家的印尼做出行动决定,在战前最后几个小时告知基辛格,美国就有能力阻止吗?
基辛格回忆说“最好不要得罪印尼”。假如美国有能力阻止印尼,假如美国有能力预测未来的流血程度,或许从理论上说,可以当场“严辞批驳”一番。但在当时的情况下,印尼的海陆空将校已经得令,军舰坦克飞机已经备好,只等出发,一些部队已经在路上了,他们会需要美国的“批准”吗?
美国总统和国务卿离开几个小时之后,12月7日凌晨,印尼发起的战争在东帝汶打响了。
批评者隐藏了石油禁运、美国陷于困境、印尼是欧佩克国家、美国无法阻止、基辛格被突然袭击临时告知的这所有事情,拼凑了“基辛格支持种族灭绝”的虚假或者误导信息。
如前所述,批评者声称“卡特表明国家利益可以和道德兼顾”。然而实际情况是,卡特政府时期,美国和印尼的军事贸易多于基辛格时代。也许这并非有意的“道德选择”,因为事情是逐渐发展和加剧、当地实际事态也是逐步为外界所知的。美国也曾经将军事联系降级,改为只提供非致命武器。批评者将旷日持久二十多年的冲突,全算到被临时通知的基辛格头上,这合理吗?
四
第四,批评者又说,1975年葡萄牙左翼政府快速退出安哥拉时,“基辛格在当地秘密行动,导致血腥内战,死亡无数人”。但是当时,外国力量早已介入安哥拉多年。古巴苏联等国支持“安人运”,中国等多国支持安盟,刚果(扎伊尔)等多国支持安解阵。三派互相对立,在葡萄牙退出时,就像日本投降前后的朝鲜和越南那样,抢夺先机的内战一触即发。实际上,三派冲突的背景是安哥拉内部的族群和部族矛盾;外援的有无,并非内战起因。即使当地人只有钢刀和弓箭,权力真空产生以后一样会有暴力争端。当时,非洲人并非训练有素的民主化族群。
至于美国,限于国情和法规限制,只投入了少量非正式支援。当时是1975年——苏联阵营在东南亚节节胜利,美国在安哥拉尝试遏制古巴和苏联扶植的势力。如果内战的主角是各有其他国家在背后的当地族群,那么到底美国的应战对事件发展又有多少权重呢?
内战一波三折,安人运早先有利,在南非(南非做出干涉决定的主因是自身)介入后,安人运处于下风。随后,古巴军队大举增援,苏联提供支持,成为外国介入的主导性力量。至少几万古巴人长期驻扎安哥拉,并且监督内政和高层人事变动。而美国的力度远不成比例。
批评者没有用同样的逻辑,用那些最苛刻的言辞抨击古巴和卡斯特罗,尽管在当地人的记录里,古巴雇佣军向村镇进攻是和内战其他各方一样用扫射、轰炸、炮击等方式。
当然,实际的逻辑其实可能是,美国竟敢阻止古巴伟大的国际主义解放事业——这是抨击基辛格的左派人士没有挑明的话。在后来二十多年持续到21世纪的内战冲突中,熟悉当地局势的人士都明白,问题的主要根源在安哥拉内部。联合国的调解或者制裁,大国的压力,都没有简单地成功。即使当年其他国家放弃,放手让古巴依靠军事暴力取得压倒性胜利,可以想像,冷战之后当地族群矛盾还是会显露出来,成为冲突来源——并且显然,当时这样的“胜利”也会引起下一场战争;正如历史和新闻已经显示的那样,古巴扶植起来的安哥拉,在和邻国打交道时也多次使用战争,参与邻国内战,破坏极大。
所以把安哥拉内战的责任推给基辛格,也只是符号性的谩骂,没有道理,仅仅反应出不公正的个人政治取向。
五
第五,几乎所有批评者都批评基辛格“破坏拉美民主政府”“支持政变集团”“导致拉美许多生命损失”。“基辛格对智利和阿根廷的悲剧负责”。
但这也完全是偏见和误导。冷战时的拉美不同于东南亚和非洲,原本是发展更为成熟的地区。那里的人本来就有自身的看法和作风,不喜欢外国——要论不喜欢美国,大概无论是左翼或者右翼都是如此。这种“不喜欢”并不是反美,因为他们往往对邻国也看不惯,就是如此简单。但是相应地,美国明智地和当地政治保持了距离。因此当地的右翼为了支持度,自然也不并希望美国卷入。
不幸的是,冷战时期,外国势力仍然介入拉美。在当时的智利,来自外国的政治捐款是合法的,也是通行的。古巴和苏联、东欧支持左派。西德的中间派支持当地中间派。因此对应地,美国支持当地右派,合法并且有用(因为对手都已经来了)。当时的拉美民主制下,右派也需要钱用于打广告,宣传自己和反驳对手。很多批评者省略了古巴和苏联参与其中的大背景。
至于指责基辛格或者美国介入“智利政变”,领域内的历史学家都知道这并非实情。如前所述,美国不愿意实际卷入,当地右派也不愿意。
在智利阿连德总统的后期,实际上人人都在谈论政变,所有人都知道这个国家快不行了——包括阿连德自己。很多家庭主妇忙于排队用那一天不如一天的纸币抢购生活必需品。然后抢到没抢到,就会去街上敲锅抗议。街上那些去古巴军训回来的左派武装分子,或者不知道哪里跑来的外国人,经常靠特权不排队直接买东西。左右派互相激烈斗殴。外国武装人员在街头枪杀完全无辜的军人。探案的一般警员被阿连德的党员公然枪杀,然后凶手“消失了”。(政变后迅速找到了)
曾经丰裕的国库空了,极左组织在农村的斗争造成主粮减产。外汇没了,粮食也短缺了。工商农牧业全是混乱状态。革命的干将之一,在农村呼风唤雨的“佩佩指挥官”豪迈地说,革命不成功的原因是“杀人不够”,“不杀个一百万人,革命不会成功”(当时智利人口一千万)。
无论是经历过历史的一般当地人,还是领域内学者,包括智利左派的真正的历史学家(不是媒体历史学家或者自封历史学家),都清楚地知道这都是智利自己的问题,国家死机了。巴西军方确实介入了政变,提供了参谋和教官,但是政变和美国没什么关系,更和基辛格没关系。
在阿根廷同样也是如此。世界知名、声望最高的庇隆总统已经被极左武装逼急了,左膀右臂的被暗杀让他流下眼泪。暴力事件层出不穷。在病重到身体不行之前,庇隆总统留下了嘱咐,要对武装组织开战。是庇隆总统要消灭“庇隆主义游击队”。后来的军政府延续了这场战争。或者准确地说,为了成功延续这场“反叛乱”战争,动用非常规手段,才会有军政府。
基辛格最被人非议的是他1976年访问阿根廷的谈话记录。他说的大致是,“知道你们要对付恐怖分子,但是请快一点结束,我们的舆论无法接受长期的紧急状态。”只要了解阿根廷当时冲突各方有太多人信奉暴力斗争的原则,就能理解,美国这个外来者单方面在1976年“制止”冲突根本就是空谈——尤其是越南战争结束,极左派已经在越南老挝柬埔寨胜利,三个有军队的建制国家被打倒在地以后——极左派组织依然有斗志,而右派高度恐慌。
所有基辛格的言论与其说是“支持”不如说是“劝诫”和“建议”,意思是不要打太久,情况好转以后,社会就应该回复正常,那样就可以减少无辜者或者各方的伤亡。
批评者剥离当时的冲突大背景,把基辛格的话断章取义,叫基辛格为拉美的时代负责,只是西方知识分子和媒体的政治话术。
对于阿根廷当地的右派而言,基辛格又算什么!哪里需要他来“批准”或者“支持”他们“生死存亡的斗争”。现在高票当选的阿根廷总统米莱和副总统维多利亚就是右派,他们肯定对西方知识分子把问题“归责基辛格”的话术不屑一顾——如果一定要责怪外国人的话,恐怕他们宁可责怪古巴,责怪卡斯特罗和切。
南美军政时代和冷战都结束了。如果当时没有该死的军政,罪大恶极十恶不赦的军政,情况会好一些吗?会好很多吗?
哥伦比亚曾经想置身事外,结果最后他们的暴力冲突持续最长,直到今天还没平息。
委内瑞拉有石油,当年被称为“沙特委内瑞拉”,有钱发福利和养工会的工人,在那里有表面上的稳定。但是左派一直在军队渗透,直到最后军队左翼将这个国家拉入无可复原的境地,成为垫底倒数国家,人民纷纷逃离。
最恐怖的情形发生在秘鲁。左派亲苏亲古巴政府放任极左派组织发展,结果“光辉道路”悄悄壮大后,开展了以恐怖主义作为手段的暴力斗争。为了摧毁秘鲁“国家”,他们疯狂杀害基层公职人员、社区服务人员、普通教师、记者、没有参加革命的左派人士、教士神父、不参加罢工的人、小商人、不信他们的妇女领袖……他们使用炸弹随意杀害路人,目的是制造恐怖;为了报复不加分辨杀害整个社区的人;屠杀少数族裔。相比之下攻击破坏民生基础设施的战术根本就排不上号了。他们成功地把政府军拖入也不分青红皂白乱杀一气以“不可放过一个”的境地(和他们一样),但最后民愤使得他们自己被孤立。农民们纷纷成立了巡逻队让他们无处流窜。
光辉道路失败了,但秘鲁经历了南美最惨痛的血腥灾祸。秘鲁的人口少于阿根廷,但是冲突造成的流血牺牲远远多于阿根廷。
如果了解了这些背景,又该如何理解基辛格说的“我知道你们要对付恐怖分子,但是请快,希望尽快恢复到正常社会”这句“失言”呢?
当然,假如社会对极左武装不加抵抗,那也许会降低暴力冲突的烈度——让南美再出现新的“古巴”。但那真的是负责任的历史选择吗?要知道正如“万恶”的基辛格所言,局势稳定以后各国“军政”纷纷结束,真的将权力交还了民政当局。但即使是大骂基辛格的傻白甜西方知识分子也应该知道,南美新生出的“古巴第二”可不会这样又把权力交回去,正如委内瑞拉和现在的尼加拉瓜那样。
六
最后,西方知识分子还有一些批判基辛格的“暴论”,比如“危言耸听,导致美国参战,其实根本没有多米诺骨牌效应(暴力革命扩散)”,等等。但其实,显然暴力已经扩散开来,在拉美,甚至在意大利。泰国军政府在1976年面临前途未卜的动荡,就和南越早期类似。恐慌的泰国政府让官兵和民兵动用了大规模暴力,给泰国留下了痛心的回忆——而民众也被邻国的局面吓坏了,民间人员被动员起来反对左翼,这就是当时的局势。那些西方知识分子仅仅只是不承认多米诺骨牌的现实而已。其实是泰国人民的牺牲和官方的铁腕拦下了另一种可能的历史。更进一步说,随着尼克松和失去国会起码的配合的福特总统的离去,在卡特总统任期内,伊朗倒台了,(当代的资料显示)尼加拉瓜也被古巴渗透而垮台,这两个国家至今还没有正常化。在本来就落后的中美洲,尼加拉瓜垫底。
所以说,退让并不会是句号,“多米诺骨牌效应”是成立的。
七
从以上回顾可以看出,基辛格戴不上批判者给他扣的那些帽子。
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因为事实是清楚的,道理也是清楚的——而西方尤其是美国知识分子、媒体人却又如此固执。他们刻意忽略事实和背景,描述了夸大、歪曲的故事。他们对美国的价值没有信心,表面上是骂基辛格,其实也是批判美国的冷战。并且栽赃了太多“美国的罪恶”。
他们没有用同样的标准“破口大骂”支持世界各地左派战斗的人。相反,他们往往将赞誉送给那些“输出革命”的人。
诸如“古巴是西半球种族最平等的国家”之类言论在美国教室里大行其道,教给年轻人。有古巴人千辛万苦才跑到美国,得知学校教师教给孩子的是“古巴是世界上最好的国家”“美国是最坏的”。
大骂基辛格的耶鲁大学教授格雷格·格兰丁撰文说,“委内瑞拉是西半球最民主的国家”“查韦斯的问题是他不够狠,他太民主了”(当时已经对工会群众开枪)。
他们矮化基辛格的行为,“为了美国公司的利益奔走”(这是冷战时期传播普遍的对美国行事方针的政治流言,实际并非如此,或者说完全相反。)
或者好一点说,“为了美国的国家利益”。这其实也是一种矮化。长期利益应该是合乎道德的。如果基辛格是为长期利益服务,那么他的行为总体上有利于各国人民。在那些局面失败的地方,责任并非在于他。
那么部分以美国为主的西方知识分子为何表现得如此难以理喻?本文已经太长,既然是讨论历史,不妨拿两个有关人物的论述作为注解,而不再多作分析。
西德尼·尚伯格是一位美国知名记者,获得过普利策奖等诸多奖项。他就是电影《杀戮战场》主角的原型人物。
他毕业于哈佛大学,在越战期间就职于纽约时报。他显然反对美国在中南半岛的任何存在。他写道,如果美国人离开,那么柬埔寨人“毫无疑问,将会得到更好的生活”。1975年4月,他在陷落之前的金边写道:“没有美国人的印度支那:对大多数人来说,生活更美好”。
另外一位人物是尤里·贝兹梅诺夫,他是苏联派去印度的情报人员,在孟加拉独立战争之前,见证过苏联向当地的渗透。后来他逃亡到了西方。
他说:“克格勃的主要重点根本不在情报领域。只有大约15%的时间、金钱、人力花在间谍活动等方面。另外85%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我们称之为意识形态颠覆或积极措施……或心理战。”
“正如我之前提到的,接触真实信息不再重要。士气低落的人无法评估真实信息。即使我向他提供大量信息、真实证据、文件和图片,事实也无法告诉他任何信息。……他会拒绝相信……这就是士气低落的悲剧。”
——尤里·贝兹梅诺夫
全文完